首 页 | 考试动态 护士考试 | 药学考试 | 医学技术考试 | 执业医师考试 | 主治医师考试 | 高级职称考试 | 执业药师考试 | 医院考试 | 医院招聘 | 考试宝典
搜索

各地
动态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贵州 黑龙江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南 湖北 广东 海南 四川 云南 内蒙古 广西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西藏 新疆 全国

2012年护士资格考试辅导资料+试题练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时间:2012-04-21 13:20 来源: 作者: kary 点击:

2012年护士资格考试辅导资料+试题练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医院内感染
  
(一)概念
  实际工作中,医院内感染多使用狭义的概念,即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是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院外发生的感染。
  (二)分类
  医院内感染按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可
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给病人所引起的感染。
  2.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自身所引起的感染。在病人体内或体表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而不致病;当人体的健康状况不佳、免疫功能受损、正常菌群移位,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时,引起的机体感染。
  (三)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1.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控;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
  2.环境污染严重,病原体来源广泛。医院是病原体汇集的场所,如卫生设施不足或处理不当,感染机会会增加。
  3.易感人群增多。住院病人中的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的比例增加、机体抵抗力减弱,而某些治疗方法如化疗等又可降低病人对感染的防御能力。
  4.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病人正常菌群失调,从而耐药菌株增加,使内源性感染增加。
  5.介入性诊疗手段的增多,使因器械污染、皮肤黏膜损伤所致感染的机会增多,如各种导管、穿刺针、内镜等的使用。
  
  二、清洁、消毒和灭菌
  (一)概念
  1.清洁 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
  2.
消毒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达到无害化。
  3.灭菌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以及细菌的芽胞。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1.
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利用热力作用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细胞膜,导致其死亡,可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干热法是通过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慢,因此干热灭菌所需的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湿热法是通过水、水蒸气及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快,穿透力较强,因此湿热灭菌所需温度较低,时间较短。
  1)燃烧法:属于干热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
  ①用途:a.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的纸张,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感染的敷料等;
  b.金属器械及搪瓷类物品急用且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
锐利刀剪除外,以免锋刃变钝。
  ②方法:a.
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灼20秒;b.搪瓷类容器可倒入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使之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注意燃烧时不可中途添加乙醇,同时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2)干烤法:利用特制的烤箱,热力通过空气对流和介质传导进行灭菌,效果可靠。
  ①用途:用于油剂、粉剂、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在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②方法:a.消毒:箱温120~140℃,时间10~20分钟。b.灭菌:箱温160℃,时间2小时;箱温170℃,时间1小时;箱温180℃,时间30分钟。
  
3)煮沸消毒法:属于湿热法
  用途:用于耐湿、耐高温的搪瓷、金属、玻璃、橡胶类物品,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
  
方法:先将物品刷洗干净,再将其全部浸没水中,然后加热煮沸,水沸开始计时,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5分钟可将多数细菌芽胞杀灭,热抗力极强的需更长时间(如破伤风杆菌芽胞需煮沸60分钟才可杀灭)。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成浓度为1%~2%的溶液时,沸点可达105℃,既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防锈。
  注意事项:①物品需全部浸没水中,物品盖子打开,轴结打开,空腔导管预先灌水,各种大小及形状相同的容器不能重叠;②玻璃类物品需用纱布包裹,并在冷水或温水中放入;③橡胶类物品需用纱布包好,水沸后放入;④如中途加入其他物品,需等再次水沸后开始计时;⑤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需适当延长煮沸时间,一般海拔每增高300m,煮沸时间延长2分钟。
  4)压力蒸汽灭菌法:属于湿热法。是一种临床应用最广、效果最为可靠的首选灭菌方法,是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胞。
  ①用途:
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如各种器械、敷料、搪瓷类、玻璃制品、橡胶类、某些药品、溶液、细菌培养基等的灭菌。
  ②方法:常用的有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效果可靠,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
  使用方法:a.隔层内加适量水,在消毒桶内放入需灭菌的物品,加盖旋紧,直接加热或通电;b.打开放气阀排尽锅内冷空气后关闭放气阀;c.
压力达103~137kPa,温度达121~126℃,保持20~30分钟,可达到灭菌效果;d.关闭热源,打开排气阀,待压力降至“0”时,可慢慢打开盖子,取出物品。切忌突然打开盖子,以防冷空气大量进入,使蒸汽凝成水滴,导致物品受潮、玻璃类物品因骤然降温而发生爆裂。
  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其原理结构及工作参数同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同之处在于热源的供给是直接输入蒸汽,且空间较大,可一次灭菌大量物品。操作人员要求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利用机械抽真空,使灭菌柜内形成负压,饱和蒸汽可迅速穿透物品进行灭菌。工作参数:压力达205kpa,温度达132℃,保持4~5分钟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注意事项:a.物品灭菌前需洗净擦干或晾干;b.灭菌包不宜过大、过紧: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物品包不大于30cm×30cm×25cm;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物品包不大于30cm×30cm×50cm;c.灭菌物品放置合理:灭菌包之间要留有空隙,以利于蒸汽进入,布类物品放在金属、搪瓷物品上面,以免蒸汽遇冷凝成水滴而使包布潮湿;d.装物品的容器应有孔,灭菌前将孔打开,灭菌后关上;e.随时观察压力、温度情况;f.灭菌物品干燥后方可取出;g.定期监测灭菌效果。
  ④灭菌效果监测:a.物理监测法:将留点温度计的水银柱甩至50℃以下,放入需灭菌包内,待灭菌后检查读数是否达到灭菌温度;b.化学监测法:是临床广泛使用的常规监测手段,利用化学指示卡或化学指示胶带颜色的改变来进行,一般在121℃经20分钟或135℃经4分钟即可出现颜色或性状的改变;c.生物监测法:是最可靠的监测方法,先将热耐受力较强的非致病性嗜热脂肪杆菌芽胞制成检测菌株,经灭菌后再取出培养,若全部菌片均无细菌生长则表示达到灭菌效果。
  (2)光照消毒法(又称辐射消毒):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
  1)
日光暴晒法:利用日光的热、干燥、紫外线的作用来杀菌。
  ①用途:常用于床垫、毛毯、书籍、衣服等的消毒。
  ②方法:将物品放在阳光下直射,
暴晒6小时可达到消毒效果,中间要定时翻动。
  2)臭氧灭菌灯消毒法:利用臭氧强大的氧化作用进行杀菌。
  ①用途:主要用于空气、医院污水、诊疗用水、物品表面的消毒。
  ②方法:使用时应关闭门窗,人员离开房间,消毒结束后30分钟方可进入。
  (3)电离辐射灭菌法(又称冷灭菌):利用放射性核素60Co发射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穿透物品进行辐射灭菌。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如橡胶、塑料、高分子聚合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输血器等)、精密医疗仪器、生物医学制品、节育用具及金属等。
  (4)微波消毒灭菌法: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电磁波,可使物品中的极化分子发生极化,进行高速运动,互相摩擦、碰撞,使温度迅速升高来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微波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细菌芽胞、真菌孢子等各种微生物。常用于食品、餐具的处理,化验单据、票证的消毒,医疗药品、耐热非金属材料及器械的消毒灭菌。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5)过滤除菌:采用生物洁净技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用合理的气流方式除掉空气中0.5~5μm的尘埃,以达到洁净空气的目的。用于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3.
化学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细菌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代谢障碍而死亡;或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导致细胞膜破裂、溶解,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1)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待消毒的物品须先洗净、擦干。
  2)根据不同物品的性能及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消毒剂。
  3)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使用方法及消毒时间。
  4)消毒液中一般不放置纱布、棉花等物,以免因吸附消毒剂而降低消毒效力。
  5)消毒物品应全部浸没在消毒液内,器械的轴结应打开、套盖应掀开,管腔灌满消毒液。
  6)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气体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应待气体散发后,以免残留消毒剂刺激组织。
  7)消毒剂应定期检测,调整浓度,进行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
  (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1)浸泡法:物品洗净擦干后,完全浸没在消毒液中,在标准浓度和有效时间内即可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常用于耐湿、不耐热的物品,如锐利器械、精密器材等的消毒。
  2)
擦拭法:用标准浓度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常用于桌椅、墙壁、地面等的消毒。
  3)
喷雾法:用喷雾器将标准浓度的消毒剂均匀地喷洒,在有效时间内达到消毒的目的。常用于空气及墙壁、地面等物品表面的消毒。
  4)
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之汽化,在标准浓度和有效时间内达到消毒的目的。常用于室内空气和不耐湿、不耐高温物品的消毒。
  
空气消毒: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进行熏蒸,按规定时间关闭门窗,消毒完毕,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常用的消毒剂有:a.2%过氧乙酸:每立方米8ml,时间30~120分钟;b.纯乳酸:每立方米0.12ml,加等量水,时间30~120分钟;c.食醋:每立方米5~10ml,加热水1~2倍,时间30~120分钟。
  物品消毒:常用甲醛消毒箱进行。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灭菌法:环氧乙烷气体穿透力强,具有高效广谱杀菌作用,为灭菌剂。适用于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化纤织物、皮毛、棉、塑料制品、书籍、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的消毒灭菌。
  使用方法: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对人体有害,消毒灭菌需密闭进行;少量物品可用丁基橡胶袋,大量物品需使用专用的灭菌容器,时间6小时,需专业培训上岗。
  (3)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消毒效力\使用方法)
  1)过氧乙酸:为灭菌剂。
  ①使用方法:可采用浸泡法、擦拭法、喷洒法。a.0.2%溶液用于皮肤消毒;b.0.02%溶液用于黏膜冲洗消毒;c.浸泡消毒用0.2%~1%溶液,时间30~60分钟;d.0.2%~0.4%溶液用于环境喷洒消毒。
  ②注意事项:a.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消毒后应及时冲洗干净;b.性能不稳定,须加盖保存并现用现配;c.高温易爆炸,须存放在阴凉通风处;d.溶液刺激性强,使用时须防止溅入眼中及皮肤、黏膜上,配制时需戴口罩及橡胶手套。
  2)
戊二醛:为灭菌剂。
  ①使用方法:常用浸泡法。2%戊二醛常用于浸泡不耐热的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如内镜等,消毒时间20~45分钟,灭菌时间10小时。
  注意事项:a.对碳钢类制品如手术刀片等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b.加强对浓度的测定,每周过滤一次,每2~3周更换一次消毒液;c.因对皮肤有刺激性,接触时应戴橡胶手套,操作时防止溅入眼内及吸入体内;d.容易氧化分解,使杀菌力降低,宜现用现配;e.灭菌后的物品在使用前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3)
37%~40%甲醛:为灭菌剂。
  ①使用方法:常使用熏蒸法,用于物体表面、对湿热敏感、不耐高温和高压的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消毒时,甲醛用量按消毒为100g/L、灭菌为500g/L进行计算,将物品分开摊放或挂起,调节温度为52~56℃,相对湿度为70%~80%,加热产生甲醛气体,将消毒箱密闭,时间3小时以上。
  ②
注意事项:a.消毒时,应严格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免影响消毒效果;b.消毒物品应摊开或挂起,污染面尽量暴露,物品中间应留有空隙,以便甲醛气体能充分与之接触,达到消毒目的;c.甲醛箱消毒物品时,不能用自然挥发法;d.甲醛有致癌作用,消毒后,可用抽气通风或氨水中和法去除残留甲醛气体;e.甲醛不宜用于空气消毒,以防致癌。
  4)含氯消毒剂: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为高效消毒剂,低浓度的含氯消毒剂为中效消毒剂。常用的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次氯酸钠及84消毒液。
  ①使用方法:
常用于餐具、水、环境、疫源地等的消毒。a.浸泡法和擦拭法:含有效氯0.02%的消毒液,用于被细菌繁殖体污染的物品,浸泡时物品应浸没,容器应加盖,时间10分钟以上,不能浸泡的可进行擦拭;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用于被肝炎病毒、结核杆菌、细菌芽胞污染的物品,时间30分钟以上;b.喷洒法:一般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0.05%的消毒液均匀喷洒,时间30分钟以上;被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均匀喷洒,时间60分钟以上;c.干粉消毒法:将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剂1份加以搅拌,放置2~6小时。
  ②注意事项:a.消毒液应保存在密闭容器中,放置阴凉、干燥、避光处,以减少有效氯的丧失;b.因溶液不稳定,故应现配现用;c.消毒液有腐蚀性和漂白作用,不适用于金属、有色织物及油漆家具的消毒。
  5)
过氧化氢:为高效消毒剂。
  ①使用方法:用于丙烯酸树脂制成的外科埋置物、不耐热的塑料制品、餐具、服装、饮水等消毒,以及漱口、外科冲洗伤口等。可用浸泡法和擦拭法,3%过氧化氢消毒时间为30分钟。
  ②注意事项:a.存放于阴凉、通风处,并在使用前测定有效含量;b.稀释液不稳定,应现用现配;c.对金属有腐蚀,对有色织物有漂白作用;d.溶液有刺激性,应防止溅入眼中和皮肤、黏膜上;e.受有机物影响,消毒被血液或脓液污染的物品,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6)
碘酊:为中效消毒剂。
  ①使用方法:2%碘酊用于注射部位、手术、创面周围等的皮肤消毒,作用1分钟后,用75%乙醇脱碘。
  ②注意事项:a.刺激性强,不能用于黏膜消毒;b.皮肤对碘过敏者禁用;c.对金属有腐蚀性,不能浸泡金属器械;d.保存需加盖。
  7)
乙醇:为中效消毒剂。
  ①使用方法:用于皮肤、物品表面、医疗器械的消毒。a.擦拭法:75%乙醇用于消毒皮肤或物品表面;b.浸泡法:75%乙醇用于浸泡消毒,时间5~10分钟以上。
  ②注意事项:a.乙醇易挥发,应加盖保存,并定期测定有效浓度;b.乙醇浓度超过80%,消毒效果会降低;c.乙醇有刺激性,不宜用于黏膜和创面的消毒;d.乙醇易燃,应注意加盖并避火保存。
  8)
碘附:为中效消毒剂。
  ①使用方法:用于皮肤和黏膜等的消毒。a.浸泡法:0.05%~0.1%碘附溶液用于浸泡清洗并晾干后的物品,时间30分钟;b.擦拭法:0.5%~2%碘附溶液用于擦拭消毒部位,擦2遍,作用时间2~3分钟;c.冲洗法:0.05%碘附溶液用于冲洗伤口黏膜和阴道黏膜,时间3~5分钟,可达到消毒作用。
  ②注意事项:a.应保存在密闭容器中,置于阴凉、避光、防潮处;b.对二价金属有腐蚀性,
故不用于相应金属制品的消毒;c.碘附应现用现配,因其稀释后稳定性较差;d.如待消毒物品上存有大量有机物,应适当增加浓度,延长作用时间。
  9)
氯己定:为低效消毒剂。
  ①使用方法:用于外科洗手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消毒和黏膜消毒等。a.擦拭法:4%氯己定乙醇溶液用于擦拭手术和注射部位皮肤,擦2遍,作用时间2分钟;b.冲洗法:0.05%~0.1%氯己定水溶液用于冲洗阴道、膀胱、伤口黏膜创面,以预防和控制感染。
  ②注意事项:a.不可在肥皂和洗衣粉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前、后使用和混合使用;b.易受有机物影响,使用前应先进行消毒部位的清洁,带污垢的不能使用。

  三、无菌技术
  (一)概念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不被污染,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的一系列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措施。
  (二)
原则
  1.环境 环境要宽敞,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及更换床单等工作,减少走动,避免尘土飞扬。
  2.工作人员 要求着装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操作前要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操作 首先要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1)操作者要面向无菌区;身体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手臂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或操作台面以上;不跨越无菌区;不触及无菌物品;不能面对无菌区说话、咳嗽、打喷嚏。
  (2)取用无菌物品须使用无菌持物钳(镊);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得放回无菌容器;无菌物品在空气中不得暴露过久;无菌物品疑有或已有污染时不可再用,应予以更换或重新灭菌。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位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4.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须分别放置,且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须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不可暴露在空气中。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外须标明物品名称及灭菌日期,存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定期检查无菌物品保存情况,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7天,一旦过期或受潮须重新灭菌。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每项操作前护士均应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根据操作目的准备环境、备齐用物。
  1.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
  (1)概念:用于夹取或传递无菌物品的钳子或镊子称为无菌持物钳或无菌持物镊。
  (2)
无菌持物钳(镊)的种类:临床常用的有卵圆钳、三叉钳和长、短镊子。
  1)卵圆钳:用于夹取钳、镊、刀、剪、弯盘及治疗碗等无菌物品。由于两环平行紧贴,不能持重,故不能夹取较大无菌物品。
  2)三叉钳:用于夹取盆、盒、罐等较重的无菌物品。
  3)镊子:用于夹取棉球、棉签、缝针、针头、注射器等较小的无菌物品。
  (3)
无菌持物钳(镊)的存放
  1)浸泡存放:将无菌持物钳(镊)浸泡在盛有消毒溶液的无菌广口有盖容器内,消毒液液面需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1/2处。容器底部应垫无菌纱布。
  2)干燥存放:将无菌持物钳(镊)放置在无菌广口有盖的干燥容器中。
  注意:
每个容器内只能放置一把无菌持物钳(镊),以避免使用时互相碰撞造成污染。
  (4)无菌持物钳(镊)的使用法
  1)开盖:一手打开浸泡容器盖,另一手持持物钳。
  2)
取出:移钳至容器中央并使前端闭合,保持前端向下取出无菌持物钳,并在容器上方滴尽消毒液再使用。无菌持物钳前端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消毒液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
  3)使用:始终保持无菌持物钳前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以免消毒液倒流至钳手柄后再向下反流污染钳端。使用时无菌持物钳(镊)应保持在使用者胸、腹部水平移动,不可过高或过低,以免超出视线范围造成污染。
  4)放回:使用后立即闭合钳端,垂直向下放回容器内,并打开轴节浸泡消毒。
  (5)注意事项
  1)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夹取油纱布或进行换药、消毒等操作。
  2)取放无菌持物钳(镊)时,手指不可触摸其浸泡部位。
  3)如取远处无菌物品,应将无菌持物钳(镊)放入容器内一同搬移使用。
  4)使用无菌持物钳(镊)后立即放回容器内,以防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5)无菌持物钳(镊)如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时,不可放回容器内,应重新消毒灭菌。
  6)无菌持物钳(镊)及其容器应定期消毒。浸泡存放时,一般病房每周更换一次,使用频率较高的如手术室、门诊换药室、注射室等,应每日更换一次。干燥存放应每4~6小时更换一次。
  2.无菌容器的使用法
  (1)概念:经灭菌处理的盛放并保持无菌物品无菌状态的容器称为无菌容器。
  (2)无菌容器的种类:常用的无菌容器有无菌盒、罐、贮槽等。
  (3)无菌容器的使用
  1)查对:检查无菌物品的名称及有效期。
  2)打开盖:
手持无菌容器盖的外面打开盖,手不可触及其盖的内面。如放置在桌面上,盖的内面应朝上。
  3)夹取物品:使用无菌持物钳(镊)从无菌容器内取出无菌物品,无菌持物钳及无菌物品均不能触及无菌容器的边缘。
  4)盖盖:使用完毕应立即手持无菌容器盖的外面将盖小心盖严,以免容器内的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而造成污染。
  (4)注意事项
  
1)移动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部,手不可触及无菌容器内边缘。
  2)无菌物品一经从无菌容器中取出,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3)无菌容器应定期灭菌,一般每周一次。
  3.无菌溶液取用法
  (1)操作要点
  1)
检查:取无菌溶液瓶,核对标签(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壁有无裂痕,倒转瓶体对光查看溶液有无沉淀、混浊、变色、絮状物等。确保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2)揭开铝盖,用两拇指将瓶塞边缘向上翻起,抽出一手捏住其边缘拉出,消毒瓶口。
  3)倒液:另一手握住溶液瓶签,先倒少量溶液以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至无菌容器中。
  4)盖瓶塞:倒出液体后,如无菌溶液一次未用完,应立即塞好瓶塞、消毒、翻转盖好,注明开瓶日期及时间,
24小时内可再使用。
  (2)注意事项
  1)倒溶液时,溶液瓶应与无菌容器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触及无菌容器;也不可将无菌敷料或非无菌物品堵塞瓶口倒液,或伸入无菌瓶内蘸取溶液。
  2)翻转盖瓶塞时,手不可触及瓶塞盖住瓶口的部分。
  3)无菌溶液一经倒出,虽未使用,也不能倒回瓶内,以免污染瓶内液体。
  4.无菌包的使用法
  (1)概念:无菌包是指用无菌包布包裹无菌物品,以保持其无菌状态。
  (2)无菌包的准备
  1)无菌包布:选择质厚、致密、未脱脂的棉布制成双层包布。
  2)无菌包的包扎法:将待灭菌物品放置在包布中央,包好扎紧。在包外注明物品名称和灭菌日期,粘贴化学指示胶带。经灭菌处理后即成无菌包。
  (3)无菌包的打开法
  1)检查:取出无菌包,先查看名称、灭菌日期、化学指示胶带,无菌包是否包紧,有无潮湿。确保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2)打开包:将无菌包放在清洁、干燥的平面上,解开系带卷放在包布角下,依次揭左、右角,最后打开内角。注意手只能接触包布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
  3)取物品:①用无菌钳取出所需无菌物品,放在备好的无菌区域内;②如需取小包内全部物品,可将无菌包托在手上打开,另一手抓住包布四角准确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区域内。
  4)包扎:如包内物品一次未用完,则按原折痕包扎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有效期为24小时。
  (4)注意事项:无菌包内无菌物品
被污染或被浸湿,须重新灭菌。
  5.铺无菌盘法 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通过铺无菌治疗巾,形成无菌区域,可放置无菌物品,供治疗和护理使用。
  (1)操作要点
  1)按无菌包的使用法打开无菌包,取出无菌治疗巾。
  2)将无菌治疗巾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再手持无菌治疗巾上层下边两外面角,向上呈扇形折叠,内面向外。
  3)按需取无菌物品放入无菌区内。
  4)手持无菌治疗巾的外面覆盖上层无菌巾,使上、下层边缘对齐,开口侧边缘向上反折。
  5)注明铺无菌盘的名称及时间。
  (2)注意事项
  1)铺盘区域应保持清洁干燥,铺好的无菌盘也应保持干燥,以免潮湿污染。
  2)操作中不要跨越无菌区。
  3)铺好的
无菌盘应尽快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6.无菌手套的使用
  (1)戴无菌手套法
  1)核对:手套号码、有效期,无菌手套包是否包扎紧、无潮湿。
  2)打开手套包:按打开无菌包的方法打开手套包,取滑石粉涂抹双手,注意避开无菌区。
  3)
取手套:一手掀开袋口外层,另一手持手套反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手五指戴上;未戴手套的手掀开另一袋口外层,再将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反折面(手套外面),取出手套,同法戴好。双手推擦使手指与手套贴合。取手套也可两只同时取出。
  4)手套戴好后,即可进行操作,必要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掉手套外面的滑石粉;未操作时双手置胸前,不可接触工作服,以免污染。
  (2)
脱手套法
  1)操作完毕,一手捏住另一手套的外口,将其翻转脱下。
  2)脱下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的内口,将其翻转脱下。
  3)将手套放入医用垃圾袋内处理。
  (3)注意事项
  
1)手套外面为无菌区,应保持其无菌。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未戴手套的手及手套的内面。
  2)发现手套破损或不慎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3)不可用力强拉手套边缘或手指部分,以免损坏。

  四、隔离技术
  (一)
概念
  隔离是将传染源传播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
  (二)隔离区域的设置和划分
  1.隔离区域的设置 隔离区域应与普通病区分开设置,远离水源、食堂和其他公共场所。传染病区应设有多个出入口,以方便工作人员和病人分道进出。
  病人的安置:①以病人为单位:每位病人有单独的生活环境和用具,与其他病人隔离;②以病种为单位:同病种病人可住在同一病室,但应与其他病种的传染病人相隔离;③
凡未确诊、发生混合感染、有强烈的传染性及危重病人,应住单间隔离。
  2.隔离区域的划分 隔离区域按传染病人所接触的环境可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1)
清洁区:凡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为清洁区,如更衣室、配膳室、值班室及库房等。
  (2)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为半污染区,如医护办公室、化验室、病区内走廊等。
  (3)污染区:凡病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称为污染区,如病室、厕所、浴室等。
  (三)隔离消毒原则
  1.一般消毒隔离
  (1)根据隔离种类,病室门口和病床应悬挂隔离标志。
门口备有浸消毒液的脚垫、泡手的消毒液、挂隔离衣用的悬挂架或立柜。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戴工作帽、口罩,穿隔离衣。在穿隔离衣前,须计划周密,并备齐所用物品,以减少穿、脱隔离衣及消毒手的次数,不易消毒的可用避污纸或放入塑料袋内;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
  (3)病室及空气每日须用紫外线行照射消毒一次,或用消毒液喷洒消毒。每日晨间用消毒溶液擦拭病床及床旁桌椅。
  (4)污染物品不得放于清洁区内,任何污染物品必须先经过消毒后再处理。病人接触过的用物,
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递交,如病人的衣物、信件、票证、书籍等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交家属带回。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须按规定经消毒处理。需送出病区处理的物品,应放入专用污物袋,并有明显标志。
  (5)
病人的传染性分泌物经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确已度过隔离期,经医生开出医嘱方可解除隔离。
  2.终末消毒处理 终末消毒是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的病人和所在病室、用物及医疗器械进行的消毒处理。
  (1)病人的终末消毒处理:病人出院或转科前须经过沐浴,更换清洁衣服方可离开。个人用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带出。死亡的病人,需用消毒液擦拭尸体,并用消毒液浸湿的棉球填塞口、鼻、耳、肛门、阴道,伤口更换敷料,并用一次性尸单包裹,送传染科太平间。
  (2)病人单位的终末消毒:将被服放入污衣袋,注明隔离用物,先消毒再清洗;病室消毒时,摊开被褥、竖起床垫、关闭门窗、打开床头桌,用紫外线灯消毒或用消毒液熏蒸消毒,消毒后通风,用消毒溶液擦拭家具、地面、墙面。
  (四)隔离技术操作法
  1.口罩的使用
  (1)目的:保护病人及工作人员,避免相互污染。
  (2)方法
  1)先洗手,再戴口罩,口罩应遮住口鼻。
  2)先洗手,再摘口罩。
  3)口罩摘下后,将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入小袋内,再放入衣服口袋内,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4)
口罩应勤换洗,如有潮湿应立即更换。若接触严密隔离的病人,应每次更换。使用一次性口罩不得超过4小时。
  2.手的清洁与消毒 洗手是重要的隔离预防技术之一,可有效地避免传染和交叉传染,避免污染无菌物品及清洁物品,是保护病人及医护人员的重要措施。
  (1)洗手: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应用肥皂液、流动水冲洗双手。
  1)取下手上的饰物及手表,调节合适水流、水温,浸湿双手。
  2)取适量皂液涂抹双手。
  3)
按“六步洗手法”顺序搓洗双手:①掌心对掌心,两手并拢相互搓擦;②手心对手背,手指交错相互搓擦(交换);③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④用一手握另一手拇指旋转搓擦(交换);⑤弯曲一手手指各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⑥指尖在掌心转动搓擦(交换)。持续时间不少于15秒。
  4)冲洗双手:从上到下彻底冲洗双手,注意避免溅湿工作服。
  5)擦干:烘干双手或用纸巾擦干。
  (2)消毒手: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后,应进行手的消毒。
  1)顺序:传染病区工作人员刷手是用刷子蘸肥皂乳按前
臂、腕关节、手背、手掌、指缝及指甲处顺序仔细刷洗,每只手刷30秒,用流动水冲净,再重复一遍,共刷2分钟。
  2)注意事项:①刷手范围应超过被污染的范围;②刷手时,身体应与洗手池保持一定距离,以免隔离衣污染洗手池边缘或消毒盆;③流动水冲洗时,腕部应低于肘部,使污水流向指尖,防止水流入衣袖,并避免弄湿工作服;④刷手完毕,刷子要放回治疗碗内。
  3.穿脱隔离衣
  (1)目的:保护工作人员和病人,免受病原体的侵袭;防止病原体的传播,避免交叉感染。
  (2)操作方法
  1)穿隔离衣
  ①护士洗手,戴好口罩及帽子,取下手表,
卷袖过肘(冬季卷过前臂中部)
  ②备齐操作中所需一切用物。
  ③在宽敞环境,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
使清洁面朝自己
  ④检查隔离衣无破损、潮湿,型号合适。
  ⑤将衣领两端向外折齐,露出衣袖内口。
  ⑥右手持衣领,左手伸入衣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露出袖口。
  ⑦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衣袖内;同法穿好右袖。
  ⑧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沿边缘向后将领口系好,注意衣袖勿触及面部、衣领、工作帽。
  ⑨扎好两袖口,此时手已污染。
  ⑩松开腰带活结;自隔离衣一侧衣缝腰带下约5cm处将后身渐向前拉,捏住隔离衣外面边缘;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注意手勿触及隔离衣内面。
  双手在背后将隔离衣边缘对齐,向一侧折叠,然后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左右交换,再拉回前面打活结。
  2)脱隔离衣
  ①解开两袖口,在肘部将部分衣袖向内塞入工作服袖内。
  ②消毒双手并清洗、擦干,注意隔离衣不要污染洗手设备。
  ③用清洁的双手解开领口。
  ④右手伸入左侧衣袖内,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的左手捏住右侧隔离衣袖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过手;双手在袖筒内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⑤双手轮换拉下衣袖,渐从袖筒退至衣肩。
  ⑥双手握住衣领,将隔离衣边缘对齐折好。
  ⑦
将隔离衣在衣钩上挂好:如挂在半污染区,隔离衣的清洁面向外,不得露出污染面;如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不得露出清洁面。
  如隔离衣不再穿用,脱下后将清洁面向外折好,放入污染袋内。
  (3)注意事项
  1)穿隔离衣前,应将操作中所需一切用物备齐。
  2)操作前,应检查隔离衣,以保证无潮湿、无破损,且长短合适,能完全覆盖工作服。
  3)保持隔离衣内面及领部清洁,系领口时衣袖勿触及面部、衣领及工作帽。
  4)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只能在规定区域内活动。
  5)洗手时,隔离衣不得污染洗手设备。
  6)隔离衣应每天更换一次;如有潮湿或被污染时,立即更换。
  7)挂隔离衣时,应注意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区别。
  4.避污纸的使用 避污纸为备用的清洁纸片。使用避污纸拿取物品或做简单隔离操作,可保持双手或物品不被污染,以省略消毒手续。使用避污纸时,应从上面抓取,不可掀页撕取。用后应放进污物桶内,以便集中焚烧处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考试宝典题库
了解考试宝典
关于考试宝典 考试宝典注册码购买方式 联系方式 考试宝典注册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TAG标签  网站地图  2014年卫生资格考试
Copyright © 20009-2013 网一考试宝典 湘ICP备07000571号
考试宝典全国服务热线:4000-878-736,考试宝典客服QQ:176581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