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贵州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南 | 湖北 | 广东 | 海南 | 四川 | 云南 | 内蒙古 | 广西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西藏 | 新疆 | 全国 |
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复习练习题
一、单选题(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一共10题,每题10分。)
1、 中国药典规定的“澄清”指:
A.药物溶液的吸收度不得超过0.03
B.目视检查未见浑浊
C.药物溶液的澄清度相当于所用溶剂,或未超过0.5号浊度标准液
D.药物溶液的澄清度未超过1号浊度标准液
E. 在550 nm测得吸收度应为0.12 ~ 0.15。
标准答案: c
2、 当药物不溶于水、乙醇或可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干扰检查时,需将药物加热灼烧破坏,所剩残渣用于检查。此时灼烧的温度应保持在
A.700 ~ 800 ℃
B. 500 ~ 600 ℃
C. 500 ℃以下
D. 600 ~ 700 ℃
E. 500 ℃以上
标准答案: b
3、 《中国药典》采用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原料药的含量时指示终点的方法为
A. 永停滴定法
B. KI-淀粉糊指示法
C. KI-淀粉试纸法
D. 自身指示剂法
E. 外指示剂法
标准答案: a
4、 采用两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片剂时,1 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相当于阿司匹林的量应为(阿司匹林的分子量为180.16):
A. 9.008 mg
B. 36.02 mg
C. 18.02 mg
D. 3.602 mg
E. 1.802 mg
标准答案: c
5、 直接酸碱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时,所用的“中性乙醇”溶剂是指
A.乙醇
B. 无水乙醇
C. pH值为7.0的乙醇
D. 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的乙醇
E.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乙醇
标准答案: d
一、单选题:
1、亚硝酸钠滴定法中,加KBr的作用是
A、添加Br-
B、生成NO+?Br-,加快反应速度
C、生成HBr
D、生成Br2
E、抑制反应进行
标准答案:b
2、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收载的亚硝酸钠滴定法中指示终点的方法为:
A、电位法
B、永停法
C、外指示剂法
D、内指示剂法
E、自身指示剂法
标准答案:b
3、标定高氯酸滴定液采用的指示剂及基准物质是
A、酚酞、邻苯二甲酸氢钾
B、酚酞、重铬酸钾
C、淀粉、邻苯二甲酸氢钾
D、结晶紫、邻苯二甲酸氢钾
E、结晶紫、重铬酸钾
标准答案:d
4、吸附指示剂法测定I-时,应采用何种指示剂最合适
A、酚酞
B、曙红
C、荧光黄
D、二甲基二碘荧光黄
E、甲基橙
标准答案:d
5、非水碱量法测定有机碱的氢卤酸盐时,应加入何种试剂消除干扰
A、醋酸铵
B、硝酸银
C、硝酸
D、溴化钾
E、醋酸汞
标准答案:e
一、单选题:
1、取某药物约10 mg,加盐酸溶液 ( 9→1000 ) 2 ml 溶解后,加过氧化氢试液10 滴,煮沸,即显血红色,则该药物为:
A.肾上腺素
B.苯巴比妥
C.磺胺甲噁唑
D.盐酸利多卡因
E.盐酸普鲁卡因
标准答案:a
2、取某药物约50 mg,置试管中,加甲醛试液1 ml,加热煮沸,放冷,沿管壁缓慢加硫酸0.5 ml,使成两层,置水浴中加热,界面显玫瑰红色。该药物为
A.硫喷妥钠
B.苯巴比妥
C.布洛芬
D.肾上腺素
E.司可巴比妥钠
标准答案:b
3、盐酸利多卡因原料药含量测定方法为
A. 非水碱量法
B. 非水酸量法
C. 酸碱滴定法
D. 亚硝酸钠滴定法
E. HPLC法
标准答案:a
4、取某药物0.1 g,加稀盐酸5 ml使,置水浴中加热40 min(水解),放冷,取0.5 ml,滴加亚硝酸钠试液5滴,摇匀,用水3 ml稀释后,再加碱性 b-萘酚试液2 ml,振摇,即显红色。该药物应为
A. 对乙酰氨基酚
B. 盐酸肾上腺素
C. 磺胺嘧啶
D. 盐酸普鲁卡因
E. 盐酸利多卡因
标准答案:a
5、《中国药典》(2005年版)采用TLC法检查对乙酰氨基酚中“有关物质”时,所用的对照品为
A.对氨基酚
B.对氯乙酰苯胺
C.偶氮苯
D.醌亚胺
E.苯醌
标准答案:b
6、苯巴比妥中规定检查的中性或碱性物质为:
A. 酸性物质
B. 苯巴比妥酸
C. 醋酸苯酯
D. 碳酸钠中不溶物
E. 2-苯基丁二酰胺与2-苯基丁二酰脲
标准答案:e
7、磺胺甲恶唑原料药含量测定使用的滴定液是
A.硫酸铈滴定液
B.硝酸银滴定液
C.氢氧化钠滴定液
D.亚硝酸钠滴定液
E.碘滴定液
标准答案:d
8、肾上腺素及其盐类药物中检查“酮体”方法的依据
A. “酮体”和药物颜色的差异
B. “酮体”和药物化学性质的差异
C. “酮体”和药物物理性质的差异
D. “酮体”和药物紫外吸收的差异
E. “酮体”和药物的极性的差异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