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颅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
颅骨骨折是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其临床意义不在于骨折本身,而在于骨折所引起的脑膜、脑、血管和神经损伤,可合并脑脊液漏、颅内血肿及颅内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按骨折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与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和凹陷骨折;依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1.颅盖骨折 线形骨折常合并有头皮损伤,骨折本身依靠触诊很难发现。凹陷范围较大的骨折者,软组织出血不多时,触诊多可确定,但小的凹陷骨折需经X线摄片才能发现。凹陷骨折的骨片陷入颅内,使局部脑组织受压或合并有颅内血肿,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颅底骨折 多为强烈间接暴力引起,常伴有硬脑膜破裂,引起脑脊液外漏或颅内积气(表11—2)。
表11—2 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颅盖骨折主要靠颅骨X线摄片确诊。对于凹陷性骨折,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的深度。
2.CT检查有助于了解骨折情况和有无合并脑损伤。
四、治疗原则
颅盖骨线形骨折或凹陷性骨折下陷较轻,一般不需处理;骨折凹陷范围超过3cm、深度超过1cm,兼有脑受压症状者,则需手术整复或摘除陷入的骨片。颅底骨折本身无特殊处理,重点是预防颅内感染,脑脊液漏一般在2周内愈合。脑脊液漏4周不自行愈合者,可考虑行硬脑膜修补术。
五、护理问题
1.有感染的危险 与脑脊液外漏有关
2.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颅内低压综合征
六、护理措施
1.预防颅内感染,促进漏口早日闭合
(1)体位:嘱病人采取半坐位,头偏向患侧,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5日,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脑膜裂缝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
(2)保持局部清洁:每日2次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或口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颅。劝告病人勿挖鼻、抠耳。注意不可堵塞鼻腔。
(3)避免颅内压骤升:嘱病人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4)对于脑脊液鼻漏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鼻胃管,禁止耳、鼻滴药、冲洗和堵塞,禁忌作腰穿。
(5)遵医嘱应用抗菌药及TAT或破伤风类毒素。
2.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1)明确有无脑脊液外漏:鉴别脑脊液与血液、脑脊液与鼻腔分泌物.可将血性液滴于白色滤纸上,若血迹外周有月晕样淡红色浸渍圈,则为脑脊液漏;或行红细胞汁数并与周围血的红细胞比较,以明确诊断;另可根据脑脊液中含糖而鼻腔分泌物中不含糖的原理,用尿糖试纸测定或葡萄糖定量检测以鉴别是否存在脑脊液漏。有时颅底骨折虽伤及颞骨岩部,且骨膜及脑膜均已破裂但鼓膜尚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至咽部进而被病人咽下,故应观察并询问病人是否经常有腥味液体流至咽部。
(2)准确估计脑脊液外漏量:在前鼻庭或外耳道口松松地放置干棉球,随湿随换,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以估计脑脊液外漏量。
(3)注意有无颅内继发性损伤:颅骨骨折病人可合并脑组织、血管损伤,导致癫痫、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脑脊液外漏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症状的出现,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救治更为困难。因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
(4)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多,可使颅内压过低而导致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弱、血压偏低。头痛在立位时加重,卧位时缓解。若病人出现颅压过低表现时可遵医嘱补充大量水分以缓解症状。
七、健康教育
颅底骨折病人要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鼻涕,勿挖耳、抠鼻或屏气排便,以免鼻窦或乳突气房内的空气被压入颅内,引起气脑或颅内感染。告诉门诊病人和家属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发热、意识模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颅底骨折病人要避免颅内压骤然升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