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护士资格考试辅导资料+试题练习:冷热疗法
一、冷疗法
(一)冷疗的作用
1.控制炎症扩散 冷可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少、减慢,降低细胞新陈代谢和微生物的活力,限制了炎症的扩散。适用于炎症早期的病人。
2.减轻疼痛 冷可抑制细胞活动,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疼痛。冷也可使血管收缩,血管壁的通透性降低,减轻由于组织充血、肿胀而压迫神经末梢所导致的疼痛。临床上常用于牙痛、烫伤等病人。
3.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 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减慢,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充血、出血。常用于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局部软组织损伤早期的病人。
4.降低体温 冷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传导、蒸发等物理作用,来降低体温。临床上常用于高热、中暑等病人。对脑外伤、脑缺氧病人,可利用局部或全身用冷,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脑细胞需氧量,以利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二)冷疗的影响因素
1.冷疗的方式 冷疗的方式有干法和湿法,一般湿法比干法效果好,所以干冷法的温度应比湿冷法低一些,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2.冷疗的部位 因皮肤的厚薄不同,不同部位的冷疗,效果也不同,一般皮肤较薄的部位对冷更为敏感。另外,冷疗效果还受血液循环情况的影响,如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体表较大的血管流经处置冷,因血液循环良好,冷疗效果更好。
3.冷疗面积 冷疗的效果与用冷面积大小成正比,如冷疗面积大则反应强;如冷疗面积小,反应则弱。但需要注意的是,冷疗面积越大,机体的耐受性越差,越易引起全身反应。
4.冷疗时间 冷疗的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一般用冷时间为15~30分钟。时间过长会引起继发性效应,不但抵消治疗效果,还可导致不良反应,出现冻伤等,甚至造成组织细胞死亡。
5.温度差 冷疗的温度与体表皮肤的温度相差越大,机体对冷刺激的反应越强,反之则越弱;另外,环境温度也会影响冷疗效果,如在冷环境中用冷疗,冷效应会增强。
6.个体差异 病人机体状况、精神状态、年龄及性别不同,对冷疗的耐受力不同,反应也不相同。如年老病人,因感觉功能减退,对冷疗刺激反应比较迟钝;婴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善,对冷疗反应较为强烈;女性病人对冷的感受较男性敏感等。
(三)冷疗的禁忌证
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冷疗可使局部血管收缩,继续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因此对休克、大面积受损、微循环明显障碍的病人,不宜用冷疗。
2.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病灶 冷疗可使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炎症吸收。
3.对冷过敏 对冷过敏的病人冷疗后可出现皮疹、关节疼痛、肌肉痉挛等现象。
4.禁忌用冷的部位
(1)枕后、耳廓、阴囊处:用冷易引起冻伤。
(2)心前区:用冷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律不齐。
(3)腹部:用冷易引起腹泻。
(4)足底:用冷可反射性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还可引起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收缩。
(四)冷疗的方法
1.局部用冷法
(1)冰袋或冰囊的应用
1)目的:多用于降低体温、减少出血及减轻局部疼痛。
2)操作步骤
①备齐用物,将冰块放入帆布袋内,用锤子敲成小块,放入盆中,用冷水冲去棱角,以免其棱角损坏冰袋而漏水,造成病人不适。
②将小冰块装入冰袋或冰囊内约1/2满,排尽空气,扎紧袋口后擦干,然后倒提抖动,检查无漏水装入布套。
③携冰袋至床旁,核对解释后,将冰袋放于需要部位。高热病人降温,可放在前额、头顶、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扁桃体摘除术后,冰囊可放在颈前颌下,必要时,可向病人说明,用三角巾两端在颈后部系好;鼻部冷敷时,应将冰囊吊起,仅使其底部接触鼻根,以减轻压力。
④用冷时间:30分钟。
⑤用毕整理用物,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
⑥将冰袋倒空,倒挂晾干后,吹入少许空气,拧紧袋口存放于干燥阴凉处,以免两层橡胶粘连。
⑦洗手,记录冷疗的部位、时间及冷疗的效果和反应。
3)注意事项
①注意观察冷疗部位血液循环情况,如局部皮肤出现苍白、青紫、麻木感等,须立即停止用冷。
②冷疗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冰袋有无漏水,冰块是否融化,以便及时更换或添加。
③用冷时间须准确,最长不超过30分钟,如需再用应间隔60分钟。
④用于降温时,应在冰袋使用后30分钟测体温,并记录。
(2)冰帽或冰槽的应用
1)目的:用于头部降温,采用以头部降温为主、体表降温为辅的方法,为防止脑水肿,降低脑细胞的代谢率,减少其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从而减轻脑细胞的损害。
2)操作步骤
①备齐用物,将冰块放入帆布袋内,用锤子敲成小块,放入盆中,用冷水冲去棱角,将小冰块装入冰帽或冰槽内。
②携冰帽至床旁,核对解释后,将病人头部置于冰帽或冰槽内,后颈部和两耳处垫海绵垫,两耳塞不脱脂棉,防止水流入耳内。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两眼。将排水管置于水桶中。
③观察病人体温、局部皮肤情况,以及全身反应和病情变化。
④用毕整理用物,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
⑤冰帽处理同冰袋。将冰槽内冰水倒空,消毒后备用。
⑥洗手,记录冷疗的时间、冷疗的效果和反应。
3)注意事项
①观察头部皮肤的变化,尤其是耳廓部位应注意防止发生青紫、麻木及冻伤。
②观察体温,为病人测肛温,每30分钟一次。
③观察病人的心率,防止心房、心室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等的发生。
(3)冷湿敷法
1)目的:多用于降温、止痛、止血及早期扭伤、挫伤的水肿。
2)操作步骤
①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处,核对解释,以取得配合。
②病人取舒适体位,在冷敷部位下面垫橡胶单及治疗巾,局部涂以凡士林,上面盖一层纱布。
③将敷布浸于冰水或冷水中,用长钳拧敷布至不滴水为度,抖开折好,敷于患处。
④及时更换敷布,每2~3分钟一次,冷敷时间为15~20分钟。
⑤冷敷完毕,用纱布擦净患处,整理用物。
⑥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
⑦洗手,记录冷敷的部位、时间及冷敷的效果和反应。
3)注意事项
①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及病人的全身反应。
②敷布浸泡需彻底,拧至不滴水为度,并及时更换敷布。
③冷敷部位如为开放性伤口,应按无菌原则处理。
2.全身用冷法 全身用冷法包括乙醇拭浴和温水拭浴法,通过蒸发和传导作用,来增加机体的散热,多用于高热病人的降温。
(1)乙醇拭浴
1)用物:治疗碗内盛25%~35%乙醇200~300ml(温度32~34℃左右),小毛巾或纱布2块,大毛巾,冰袋及套,热水袋及套,必要时备便器、清洁衣裤1套及屏风。
2)操作方法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松开床尾盖被,协助排便,松解衣裤。
②将冰袋放置于头部,以助降温,并可防止拭浴时全身表皮血管收缩,引起头部充血。将热水袋放置足底,使病人感觉舒适,并促进足底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
③拭浴方法:将浸湿并拧至半干的小毛巾缠于手上成手套式,以离心方向拍拭,每侧3分钟,再用大毛巾擦干皮肤。
④拭浴顺序:a.双侧上肢:先擦拭颈部外侧面、上臂外侧、手背,再擦拭侧胸部、腋窝、上臂内侧、手心;以同法擦拭另一上肢。b.背部:病人侧卧,从颈部向下擦拭整个背、腰部,穿好上衣;c.双侧下肢:先擦拭髋部、大腿外侧、足背,再擦拭腹股沟、大腿内侧、踝部;最后擦拭股下、腘窝、足跟;以同法擦拭另一下肢,穿好裤子。
⑤撤去大毛巾及热水袋,盖好被子,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⑥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⑦30分钟后测量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如体温降至39℃以下,应取下冰袋。
3)注意事项
①因全身用冷面积较大,拭浴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有面色苍白、寒战,或脉搏、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拭浴,并报告医生。
②在擦至腋窝、肘部、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应稍用力擦拭,并将停留时间延长些,以利于散热。
③一般拭浴时间为15~20分钟,以免病人着凉。
④禁忌擦拭后颈部、心前区、腹部和足底。
⑤新生儿、血液病病人等禁忌使用。
(2)温水拭浴用于高热病人降温。
方法:盆内盛32~34℃的温水2/3满,其余用物、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同乙醇拭浴。
二、热疗法
(一)热疗的作用
1.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 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利于组织中毒素的排出;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加快新陈代谢,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因而在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在炎症后期用热,可因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从而有助于坏死组织的清除及组织修复,使炎症局限。
2.缓解疼痛 热疗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致痛物质的排出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热疗还可使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组织松弛,可缓解因肌肉痉挛、关节强直而引起的疼痛。常用于腰肌劳损、肾绞痛、胃肠痉挛等病人。
3.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体表血流增加,因而相对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
4.保暖 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病人感到温暖舒适。多用于危重、年老体弱、小儿及末梢循环不良病人的保暖。
(二)热疗的影响因素
1.用热方式 热疗的方式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湿热法由于水传导热的能力比空气强,且渗透性大,因而热疗的效果比干热法更好。所以,使用湿热法时,水温应低于干热法。
2.热疗的部位 因皮肤的厚薄不同,不同部位的热疗,效果也不同,一般皮肤较薄及经常不暴露的部位对热更为敏感。另外,热疗效果还受血液循环情况的影响,血液循环良好的部位,热疗效果更好。
3.热疗面积 热疗的效果与用热面积大小成正比,如热疗面积大则反应强;如热疗面积小,反应则弱。但需要注意的是,热疗面积越大,机体的耐受性越差,越易引起全身反应。
4.热疗时间 热效应与热疗的时间长短不成比例关系,一般热疗的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用热时间多为10~30分钟。时间过长会引起继发性效应,不但抵消热疗效果,还可导致不良反应,引起烫伤等。
5.温度差 热疗的温度与体表皮肤的温度相差越大,机体对热刺激的反应越强,反之则越弱;另外,环境温度也会影响热疗效果,如用热时室温过低,散热就快,热效应也会降低。
6.个体差异 病人机体状况、精神状态、年龄及性别不同,对热疗的耐受力不同,反应也不相同。如年老病人,因感觉功能减退,对热疗刺激反应比较迟钝;婴幼儿对热疗反应较为强烈;女性病人对热较男性敏感等。故对此类病人用热时要加倍小心,以防烫伤。
(三)热疗的禁忌证
1.急腹症尚未明确诊断前 热疗能够减轻疼痛,因而掩盖病情真相而贻误诊断和治疗。
2.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化脓时 因面部危险三角区血管丰富又无静脉瓣,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热疗能使该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导致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使炎症扩散,造成颅内感染和败血症。
3.各种脏器内出血时 因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脏器的血流量和血管的通透性,而加重出血倾向。
4.软组织损伤早期(48小时) 软组织损伤,如挫伤、扭伤或砸伤等早期,忌用热疗。因热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加重皮下出血、肿胀及疼痛。
(四)热疗的方法
热疗的方法有干热法和湿热法两种,干热法包括热水袋、红外线、鹅颈灯等;湿热法包括湿热敷、热水坐浴、温水浸泡法等。
1.干热法
(1)热水袋的使用
1)目的:常用于保暖、解痉、镇痛。
2)操作步骤
①备齐用物,检查热水袋无破损,测量水温,调节温度至60~70℃。
②将热水袋放平,去塞,一手持热水袋口边缘,另一手灌入热水,边灌边提高热水袋口,以免热水溢出,灌至热水袋容积的1/2~2/3满即可。
③将热水袋慢慢放平,排尽袋内空气,旋紧塞子,擦干热水袋后倒提,并轻轻抖动一下,检查无漏水,装入布套中。
④携热水袋至床旁,核对解释后,将热水袋放置在所需部位。
⑤用热时间:30分钟。
⑥用毕整理用物,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
⑦将热水袋倒空,倒挂晾干后,吹入少许空气,拧紧袋口存放于干燥阴凉处,以免两层橡胶粘连。
⑧洗手,记录热疗的部位、时间及热疗的效果和反应。
3)注意事项
①对婴幼儿、老年人、昏迷、末梢循环不良、麻醉未清醒、感觉障碍等病人,热水袋的水温应调至50℃以内,并用大毛巾包裹,以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皮肤而引起烫伤。
②热水袋使用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如发现皮肤潮红,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凡士林,可起保护皮肤的作用。
③热水袋如需持续使用,应及时更换热水。
④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红外线灯
1)目的:消炎、解痉、镇痛,促进创面干燥结痂,保护肉芽组织生长,以利伤口愈合。
2)操作步骤
①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功率的灯头,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需要时加屏风遮挡。
②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③移动红外线灯头至治疗部位斜上方或侧方,一般灯距为30~50cm,以病人感觉温热为宜,如灯头有保护罩,可以垂直照射。
④每次照射时间为20~30分钟。
⑤照射完毕,关闭开关。应嘱病人休息15分钟后再离开治疗室,以防感冒。
⑥清理用物,整理床单位。
⑦洗手,记录治疗的部位、时间及治疗的效果和反应。
3)注意事项
①根据治疗部位选择不同功率的灯头,如手、足等小部位用250W为宜,胸腹、腰背部等可用500~1000W的大灯头。
②照射面颈部、胸部的病人,应注意保护眼睛,可戴有色的眼镜或用湿纱布遮盖。
③照射过程中,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体位,嘱病人如有过热、心慌、头晕等,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④照射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局部皮肤反应,如皮肤出现桃红色的均匀红斑,为合适剂量;如皮肤出现紫红色,应立即停止照射,并涂凡士林以保护皮肤。
(3)鹅颈灯:利用红外线、可见光线的辐射热作用而产生热效应。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同红外线灯。
2.湿热法
(1)湿热敷法
1)目的:常用于消炎、消肿、解痉、镇痛。
2)操作步骤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②病人取舒适体位,在热敷部位下面垫橡胶单及治疗巾,局部涂以凡士林,上面盖一层纱布。
③将敷布浸于热水中,用长钳拧敷布至不滴水为度,抖开敷布用手腕掌测试温度,如不烫手即可折好敷于患处。上面可放置热水袋,并盖棉垫或用大毛巾包裹,以保持温度。如病人感到烫,可揭开敷布一角以散热。
④及时更换敷布,每3~5分钟一次,热湿敷时间为15~20分钟。
⑤热湿敷完毕,用纱布擦净患处,整理用物。
⑥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
⑦洗手,记录热湿敷的部位、时间及热湿敷的效果和反应。
3)注意事项
①面部热湿敷的病人,敷后15分钟方能外出,以防受凉感冒。
②热湿敷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状况,及时更换敷布,每3~5分钟一次,以保持适当温度。
③有伤口的部位作热湿敷时,应按无菌操作进行,敷后伤口按换药法处理。
(2)热水坐浴
1)目的:可减轻盆腔、直肠器官的充血,达到消炎、消肿、镇痛和局部清洁、舒适的作用,常用于会阴、肛门疾病及手术前后等病人。
2)操作步骤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协助排便,洗净双手。
②将坐浴盆置于坐浴椅上,倒入坐浴液至浴盆的1/2满为宜,将水温调至40~45℃。
③协助病人脱裤至膝部,先用纱布蘸拭,待臀部皮肤适应水温后再坐入盆中。
④随时调节水温,添加热水时要注意安全,嘱病人偏离浴盆,以防烫伤。
⑤坐浴时间为15~20分钟。
⑥坐浴完毕,擦干臀部,协助穿裤,卧床休息。
⑦根据伤口情况,按无菌操作进行换药,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⑧洗手,记录坐浴的时间、所用药液及坐浴的效果和反应。
3)注意事项
①坐浴过程中,应注意病人安全,随时观察其面色、脉搏等,如病人主诉头晕、乏力等,应立即停止坐浴。
②对会阴、肛门部有伤口的病人,应准备无菌浴盆及坐浴液,并于坐浴后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③女病人在月经期、妊娠末期、产后两周内及阴道出血、盆腔器官有急性炎症时,不宜坐浴,以免引起感染。
(3)局部浸泡
1)目的:用于消炎、镇痛、清洁及消毒伤口等。
2)操作步骤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②配溶液至浸泡盆的1/2满,调节水温至40~45℃。
③将需浸泡的肢体慢慢放入盆中浸泡,需要时用镊子夹取纱布反复清洗创面。
④随时添加热水,以维持所需温度。
⑤浸泡时间为30分钟。
⑥浸泡完毕,擦干肢体,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⑦有伤口的病人,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⑧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⑨洗手,记录浸泡的部位、时间、所用药液及浸泡的效果和反应。
3)注意事项
①浸泡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发红、疼痛等反应,应及时处理。
②浸泡过程中,应随时添加热水或药液,以维持所需温度;添加热水时,应将病人肢体移出盆外,以防烫伤。
③有伤口的病人,需用无菌浸泡盆及浸泡液,且浸泡后按换药法处理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