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贵州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南 | 湖北 | 广东 | 海南 | 四川 | 云南 | 内蒙古 | 广西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西藏 | 新疆 | 全国 |
2012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复习资料:五倍子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五倍子的产生,必须兼有寄主盐肤木类植物、五倍子蚜虫和过冬寄主提灯藓类植物等三要素。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
采收加工:秋季五倍子由青转成黄褐色,成熟爆裂前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外表面变成灰色半透明时,以杀死内部的蚜虫为度。取出干燥。
性状鉴别:“肚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表面灰褐色或淡棕色,并被有灰黄色滑软的柔毛。质硬而脆,断面角质状,内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末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角倍”呈菱角形,柔毛较肚倍明显,壁较薄。
显微鉴别:①表皮细胞有非腺毛。②薄壁组织中有外韧型维管束散生;维管束外侧有大型的树脂腔。③薄壁组织含有淀粉粒,多已糊化,并可见少数草酸钙小棱晶。
化学成分:主含五倍子鞣质,角倍含量低,肚倍含量高。
含量测定:以没食子酸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