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贵州 | 黑龙江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南 | 湖北 | 广东 | 海南 | 四川 | 云南 | 内蒙古 | 广西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西藏 | 新疆 | 全国 |
2012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病理学考试辅导讲义 第十一章
十一、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
1.结核病
|
(1)基本病理变化
(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 (3)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 (4)肺外结核的病理变化 |
2.细菌性痢疾
|
(1)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
|
3.伤寒
|
(1)肠道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
|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1)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
|
5.流行性乙型脑炎
|
(1)病理变化
(2)临床病理联系 |
|
6.血吸虫病
|
(1)基本病理变化
(2)肝、肠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
病理类型
|
特点
|
病变性质
|
结局
|
局灶型肺结核
|
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病变,病灶境界清楚,有纤维包裹。
|
病变以增生为主,中央为干酪样坏死
|
病人常无自觉症状,属非活动性结核病?
|
浸润型肺结核
|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多位于肺尖或锁骨下区。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
|
病变以渗出为主,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
●早期可治愈,
●病变发展可形成空洞引起干酪性肺炎,急性空洞一般易愈合。 ●如果急性空洞经久不愈,则可发展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
① 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
② 同侧或对侧肺组织内可见很多病灶。愈往下愈新鲜; ③ 后期肺组织严重破坏,广泛纤维化,胸膜增厚并与胸壁粘连 |
镜下洞壁分三层:
① 内层为干酪样坏死物,其中有大量结核杆菌; ② 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③ 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 |
病变空洞与支气管相通,成为结核病的传染源,故此型又有开放性肺结核之称。
后期肺组织广泛纤维化、胸膜增厚并与胸壁粘连,严重影响肺功能,并可引起肺心病 |
干酪性肺炎
|
机体抵抗力极低或对结核杆菌变态反应过强时,浸润性肺结核或急、慢性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可致干酪性肺炎
|
大片干酪样坏死灶
|
坏死组织液化排除,可形成多个急性空洞
|
结核球
|
一般为单个,肺上叶多见,X片上有时很难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
|
有纤维包裹、境界清楚的球型干酪样坏死,直径在2cm以上
|
相对静止的病变。结核球由于其纤维包膜的存在,抗结核药不易发挥作用,且有恶化进展的可能,临床上多采取手术切除。
|
结核性胸膜炎
|
分干性和湿性两种,以湿性为常见。?
|
有以浆液或浆液纤维性渗出为主的(湿性),也有以增生为主的(干性)
|
l 湿性:经适当治疗可吸收,如渗出物中纤维素较多,不易吸收,则可因机化而使胸膜增厚粘连;
●干性:通过纤维化而愈合 |
|
原发性肺结核
|
继发性肺结核
|
定义
|
指结核分枝杆菌初次感染在肺内发生的病变
|
指肺结核复发或再次感染肺结核
|
发病人群
|
儿童
|
成人
|
免疫力
|
无
|
有
|
病理特征
|
原发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结核
|
病变多样、新旧并存、较局限
|
起始病灶
|
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
肺尖部
|
起始情况
|
隐匿
|
缓慢、干酪型可引起急性发病
|
播散
|
多沿淋巴道或血道
|
多沿支气管
|
分期
|
起病时间
|
病理变化
|
典型表现
|
髓样肿胀期
|
第1周
|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略肿胀,隆起于黏膜表面,色灰红,质软,隆起组织表面形似脑的沟回
|
集合淋巴小结病变
|
坏死期
|
第2周
|
病灶局部肠黏膜坏死
|
|
溃疡期
|
第3周
|
坏死肠黏膜脱落后形成溃疡,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
特征性溃疡,
穿孔、出血 |
愈合期
|
第4周
|
溃疡处肉芽组织增生将其填平,溃疡边缘上皮再生覆盖
|
|
|
肠伤寒
|
肠结核
|
急性细菌性痢疾
|
致病菌
|
伤寒杆菌
|
结核杆菌
|
痢疾杆菌
|
易感人群
|
儿童、青壮年多见
|
青壮年多见
|
儿童多见、其次为青壮年,老人少见
|
传播途径
|
经口感染
|
经口或血行等
|
经口感染
|
病程
|
4周左右
|
病程较长
|
1~2周
|
部 位
|
回肠末端
|
回盲部
|
乙状结肠、直肠
|
肉 眼
|
溃疡长径与肠轴平行
|
带状溃疡,其长径与肠轴垂直
|
地图状溃疡(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浅溃疡)
|
镜 下
|
溃疡边缘可见伤寒肉芽组织
|
溃疡底部为结核肉芽组织
|
假膜性肠炎和溃疡形成
|
结 局
|
愈合后不引起肠腔狭窄
|
愈合后常因瘢痕形成和收缩而致肠腔狭窄
|
多数痊愈
|
常见并发症
|
肠出血、穿孔
|
肠梗阻
|
肠出血、肠穿孔少见,少数病例可转变为慢性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
病原体:
最重要的不同! |
细菌(脑膜炎双球菌)
|
病毒(嗜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
|
传染途径
|
呼吸道
|
媒介传染(蚊)
|
特征
|
化脓性炎
|
变质性炎
|
发病部位
|
主要为脑脊髓膜(软脑、蛛网膜),脑实质很少见
|
主要为脑实质,脑膜病变轻微
|
病理改变
|
蛛网膜下腔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脑脊膜血管充血扩张
|
1.变质
A.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B. 卫星现象:少突胶质细胞围绕坏死的神经细胞; C.嗜神经细胞现象; 2.渗出:血管周围淋巴套形成; 3.增生:小胶质细胞增生。 |
临床表现
|
脑膜刺激征;
颅内压升高症状; 脑脊液改变; 败血症表现 |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神经元损伤症状; 脑组织水肿时,颅内压可升高; 脑脊液细胞数增多 |
后遗症
|
脑积水、颅神经受损、脑梗死
|
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
|
|
主要病损
|
表现
|
致病机制
|
尾蚴
|
尾蚴性皮炎
|
局部瘙痒的小丘疹
|
Ⅰ型及Ⅳ型变态反应
|
童虫
|
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
肺组织充血、水肿,咳嗽、痰中带血
|
机械性损伤;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
成虫
|
对机体损害较轻
|
—
|
成虫表面含有宿主的抗原,逃避了宿主的免疫攻击
|
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脾大,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
|
相应的临床表现
|
童虫代谢产物的作用
|
|
肝、脾的巨噬细胞增生
|
吞噬黑褐色的血吸虫色素
|
血吸虫色素被珠蛋白酶分解
|
|
嗜酸性脓肿
|
嗜酸性粒细胞堆积在寄生虫周围
|
死亡虫体周围组织坏死
|
|
虫卵
|
急性与慢性虫卵结节
|
较早出现腹水、巨脾和食管下静脉曲张等体征。
|
宿主对虫卵的免疫反应
|